close

巫山縣縣長李春奎記者 唐浩 攝巫山金秋紅葉映三峽巫山縣旅游局供圖巫山博物館 巫山縣旅游局供圖修建中的神女峰景區記者 唐浩 攝易光瓊(左一)在自己經營的農家樂前忙碌記者 唐浩 攝巫山縣的雕塑一條街記者 唐浩 攝
  商報記者 李友凡 任忠君
  巫山計劃用5年時間實現從過境游向目的地游的轉變。到2020年,形成“2+7”的景區格局。希望借轉型形成以旅游業帶動農業、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
  轉型令人興奮,或許也有陣痛。1月3日,商報記者一行,從正在打造的“雙神”景區(即神女峰和神女溪)、到已開門迎客的巫山博物館,近距離觀察轉型中的巫山。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這是唐代詩人元稹給巫山最精妙的刻畫,也是巫山一張響亮的文化名片。
  世人盡知巫山美,然而在靈動的小三峽、熱鬧的紅葉節背後,巫山旅游長期面臨基礎設施、接待能力有限等多方面掣肘。
  “依托長江三峽旅游產業發展,過境游曾給巫山帶來穩定的人流和財富,如今卻成為巫山旅游發展必須突破的瓶頸。”巫山縣縣長李春奎告訴商報記者,“我們希望用5年左右時間實現轉型升級,徹底將巫山從過去的過境游轉變為目的地游。”
  一位“老旅游”的執愛
  見到章玉新時,他正上神女峰。早上不到10攝氏度的氣溫,他只穿了一件薄線衫加一件薄外套。
  “現在每個月幾乎大半時間都獃在山上,每次上山一住就是好幾天。”章玉新告訴商報記者,2012年起,他受縣旅游局委派,負責“雙神”項目的建設現場。目前,神女峰上山步道和沿途景觀建設已完成大半。
  “要爭取今年10月左右完成神女廟復建。”章玉新邊跟沿途工人打招呼邊說,“神女文化將在此集中呈現,是‘雙神’項目的精髓所在。”
  從神女峰山腳到神女廟共3000多步臺階,走完約3個小時。“明年,游客站在這個地方,既能通過文化牆充分感受巫山文化,又能通過觀景台憑欄遠眺。”章玉新興奮地介紹雙神景區的建設情況和未來規劃。
  很難想象這個在步道上健步如飛的人已年過半百。“很多人問我為什麼這個年齡,還對工作有這麼大熱情,這算是對巫山旅游的一種執愛,作為土生土長的巫山人,一想到巫山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和人文底蘊,就特別想趕快讓更多人知道。”
  “雙神”景區曾經的尷尬
  “雙神”景區是巫山接下來要重點打造的5A級景區。
  從巫山縣城出發,登完神女峰,可乘游船到對岸的農家樂品嘗鄉村土菜。品完美食,乘坐游輪瀏神女溪的奇景。整個行程至少要一整天。
  但過去,三峽過境游客一般在船上遠眺一下神女峰就走了。在神女峰腳下經營農家樂近十年的易光瓊深有感觸地說:“游客明顯不斷增多,但即便現在住的人也少。”
  “不只‘雙神’景區,這也是巫山旅游曾經的尷尬。”巫山縣旅游局副局長覃麟接受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過境‘一日游’很難拉動一方經濟。”
  巫山渴望將獨特的生態風貌和人文底蘊轉化為經濟收益,但又沒有足夠的接待能力。
  “1997年,大約130萬人游覽小三峽,但游客集中來,老縣城根本沒那麼多地方可供吃住,縣城居民自發把屋子讓給游客打地鋪,我家也把所有棉被貢獻出來了,這給我們的觸動很深。”章玉新回憶。
  三管齊下的產業蝶變
  為徹底打破旅游發展的天花板,巫山從三方面制定了轉型規劃。
  “一是把縣城打造成巫山旅游的集散地和接待中心;二是進一步發揮巫山的生態優勢和人文優勢,打造精品生態景區和文化精品景區;三是整合鄉村資源,建設巴渝魅力美麗鄉村。”覃麟介紹。
  李春奎認為,旅游轉型的重點不僅是將零散的旅游資源系統開發,將獨特的生態風光和人文底蘊打造成重慶旅游的一張名片。更希望依托轉型,從根本上形成以旅游業帶動農業、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
  “目前早陽旅游新城,已完成控規並啟動濱湖景觀大道建設。”覃麟介紹,“我們的目標是,3年後縣城具備同時接待2萬游客的能力。”
  生態涵養的歷史機遇
  “隨著五大功能區域的劃分,巫山被納入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這讓巫山發展面臨重大歷史機遇。”李春奎表示,巫山進一步明確了發展定位,將打造成全市的重要生態產品基地、重要特色產業基地、生態文明示範區、旅游歷史文化名片。
  覃麟透露:“過去三年,僅民間投資千萬元以上的農家樂就新增10家以上,酒店、餐飲等投資更多。”在貴州經商的郭慶燕就回到老家,投入千萬元興建農家樂,預計今年紅葉節前投用。去年紅葉節期間試運營的江山紅葉酒店是巫山旅游接待提檔升級的縮影。“我們看好巫山未來旅游產業的發展,希望在高端游客市場占領先機。”江山紅葉酒店副總經理杜德剛告訴商報記者。
  大型旅游集群正在形成
  科學規劃加踏實行動,再乘著歷史機遇,圍繞巫山,一個大型的旅游產業集群正在形成。
  記者從巫山縣旅游局瞭解到,巫山將堅持山水結合、文旅融合、水陸併進,以“五大提升工程”為抓手,用5年左右時間實現轉型升級,徹底推動巫山由過境游向目的地游轉變。
  首先,精品景區集群式打造,以神女精品景區為重點,打造長江三峽旅游具有唯一性和吸引力的景觀。同時,加快大昌古鎮、九龍谷等沿線景區景點建設,與宜昌、神農架形成“金三角”旅游環線。
  其次,文旅融合提檔升級,依托歷史文化資源,推出系列叢書、畫冊、電影或電視劇等文藝精品。並通過建設雕塑一條街、文化牆、觀景台等文旅融合的景觀,豐富旅游內涵。
  此外,接待功能、服務水平、宣傳營銷三大方面的也將提檔升級。
  “到2020年,巫山將形成‘2+7’的景區格局,推動巫山形成重慶最大的旅游產業集群。”李春奎表示,“到那時,巫山的旅游業將成為支柱性產業,年接待游客將達1800萬人次,住下來的游客將突破600萬人次,旅游業增加值達20億元;‘三峽最美是巫山’的口號也將叫響全國。目前我們已經邁出了第一步。”
  對話
  巫山縣縣長李春奎:
  文化是旅游核心競爭力
  巫山轉型正在進行,在五大功能區域定位下,巫山如何找準生態涵養與經濟發展的平衡點,發展旅游的核心競爭力在哪裡?對這些問題,巫山縣縣長李春奎給出了答案。
  發展方向更加清晰
  重慶商報:隨著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中央提出不簡單以GDP考核地方政府,在五大功能區域的戰略指導下,市委市政府也提出了區縣分類考核思路,這對巫山未來的經濟發展意味著什麼?
  李春奎:既意味著壓力,也意味著動力。壓力來自於,對我們的發展要求更高了。之前只是單純發展GDP,迫使我們過多開發礦山資源,往往忽略了生態環境方面的平衡,這已經形成了歷史沉澱,現在隨著發展要求的轉變,在低碳環保情況下的經濟發展,對我們而言難度更高。其次,巫山過去的產業可以概括為“三色經濟”,黃色是烤煙,綠色是旅游,黑色是煤炭。其中煤炭占了財政收入的一半,嚴格來說,按照科學發展觀,“三色經濟”中的相當一部分都應該淘汰,所以要轉變發展方式需要一個過程。
  動力則來源於隨著五大功能區域的劃分,圍繞生態涵養這一前提的發展方向更為清晰。這讓我們堅信,哪怕短期GDP低一些,但長遠看來,生態好了,為未來發展打下了基礎,經得起歷史檢驗。並且市裡也對生態涵養出台了一些政策,包括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在財政政策上提出了“多予不取”,這對我們而言也緩解了部分壓力。
  強化旅游及相關產業
  重慶商報:您如何理解“生態涵養”,巫山已經採取和將會採取哪些措施來涵養生態?
  李春奎:區別於生態保護,生態涵養更多的是跟水體有關,是一個流域的概念,這意味著巫山做得好的事情,產生的效益不僅僅只在巫山。如三峽水庫是影響整個長江中下游,涉及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及上海等地。甚至南水北調,東線、中線、西線都在長江取水。
  這就要求庫區沿線的區縣必須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確保水庫水質安全。
  巫山要強調生態涵養,一方面要做到“弱化”,一方面要做到“強化”。弱化工業,就巫山自身條件而言,因為工業基礎不夠厚實、要素成本高等因素,也不適合發展一般的加工工業。而強化旅游業以及和旅游相關的第三產業發展,既能涵養生態,也能產生足夠的經濟效益。
  針對生態涵養,我們已經啟動了環保的五大行動,包括藍天、碧水、綠地、寧靜、田園。其中,碧水行動主要針對的就是水質保護,包括爭取通過2到3年做到鄉鎮污水治理廠和垃圾治理廠全覆蓋,加強河水的漂流物清理,進一步綠化長江沿線等。
  堅決不搞有污染的工業
  重慶商報:在您看來,涵養和發展之間的平衡點在哪裡?
  李春奎:作為生態涵養發展區,涵養生態肯定是基礎,但發展仍然是第一要務,涵養也是為了更好的發展。關鍵是實現產業發展和生態建設的高度融合。
  總結起來其實就是市裡提出的堅持“面上保護,點上開發”。比如巫山總共2958平方公里,把2900平方公里都保護起來了,開發的只涉及幾十平方公里,重點打造縣城和各種度假區。並且“點上開發”堅決不搞有污染的工業,有污染的工業帶來的GDP堅決不要,堅持在保護生態的基礎上搞開發。
  另一方面,涵養與發展的融合點還在於提檔升級、文旅融合。比如在景點的開發運營基礎上,融入山歌、詩詞等文化元素,提高生態產業的價值,也有助於實現生態涵養與經濟發展的平衡。
  重慶商報:那麼,巫山發展旅游業最核心的競爭力是什麼?
  李春奎:事實上,當前庫區旅游發展確實存在產品同質化的傾向,而巫山除了在旅游硬資源方面的先天優勢外,核心競爭力還來自於延續百萬年的歷史文化積澱。比如龍骨坡文化、大溪文化、神女文化、巫文化、紅葉文化等都是其他景區難以複製的。連續七屆巫山國際紅葉節的盛況已證明瞭這一點,這也是我們一直以來積極推動文旅融合的核心原因。
  記者手記
  那些隨處可見的轉型細節
  從神女峰到神女溪,從雕塑一條街到博物館,從行走在步道上的搬運工到街旁一盞小小的路燈,轉型的細胞已滲透進巫山的每一處細節。
  比如在神女大道兩旁,已經豎立起刻著《高唐賦》和《神女賦》的文化景牆,景牆對面,由21尊歷代文人和“靈山十巫”雕塑組成的雕塑一條街向來往路人展示著巫山的歷史印記。
  再比如,從神女峰的盤山步道上隨便一個搬運工人嘴邊都能傳出幾句巫山山歌。乃至一個護欄、一盞路燈也會做成“巫”和“山”的字體形狀。
  而在產業轉型的背後,更多的是這裡的居民也在經歷著一場人生的轉型。比如隨著神女溪景區的深度開發,48歲的王柱順由一名縴夫成為了游船駕駛員;47歲的望霞村村民老牛也從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民,成為了景區工地上的工人。再往前推10年,靠打漁為生的易光瓊一家絕難想象,他們也能擁有自己的農家樂,每天都可能接觸到藍眼睛黃頭髮的游客。
  細微處見真實。或許當下的巫山跟國際知名旅游勝地之間還存在一定距離,但當記者一行聽到巫山博物館的講解員用自豪的聲音告訴記者:“三峽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有兩件都來自巫山”之時,記者突然意識到,這樣的距離似乎並非想象的那般遙遠。
  巫山轉型升級規劃
  1把縣城打造成巫山旅游的集散地和接待中心。
  2進一步發揮巫山生態和人文優勢,打造精品生態景區和文化精品景區。
  3整合鄉村資源,建設巴渝魅力美麗鄉村。
  巫山五大提升工程
  打造精品景區集群
  文旅融合提檔升級
  接待功能提檔升級
  服務水平提檔升級
  宣傳營銷提檔升級
  2020年巫山形成“2+7”景區格局
  2個5A級景區
  小三峽小小三峽
  “神雙”景區
  7個4A級景區
  大昌古鎮、梨子坪森林公園、九龍谷、蔥坪、文峰觀、巫山博物館、楊柳坪藝術村  (原標題:巫山轉型:旅游“2+7”背後的版圖重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yrgvdqcjg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