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報記者 沈軼倫
  一釐米頭髮,微不足道,蘊含了多少訊息?到了法醫毒物化學專家手裡,這一釐米的頭髮,可以辨別出主人的性別、吸毒史、用藥史……信息之豐富,甚至可憑此能將頭髮的主人從人海中尋獲。
  司法部司法鑒定科學技術研究所所長沈敏,便是個中專家。上世紀八十年代,她從華東師範大學化學專業研究生畢業後,便扎根這個看似冷僻的行業,最終成為國內司法鑒定毒物分析領域的領頭人。
  “毛髮具有非創傷性、易採集保存、目標物穩定、檢出時限長、能反映攝藥史。但由於毛髮中毒物鑒定涉及樣品採集方案、痕量分析技術、外污染控制、結果評價等關鍵問題,又是國際毒物學的研究熱點和難點。”理工科的專業背景塑造了沈敏嚴謹的性格,很少感性的表露,但話題只要涉及毛髮,她會兩眼發亮地娓娓道來。
  毛髮不會說謊
  不久前,各大新聞頭條都被臺灣籍演員在京吸毒的案件占據。一個不常為人留意的細節是,當這名演員回到臺灣後,當地執法人員首先要對他的毛髮進行檢驗。
  既然在之前的尿檢中,已經通過陽性結果斷定了他的吸毒行為,那為何又要對他的毛髮進行檢驗?原來尿檢僅能檢驗當事人短時間內的用藥情況,而毛髮卻能檢驗出幾個月來的用藥情況。
  當藥物進入人體後,會隨著人體的新陳代謝通過血液進入毛囊,並隨著每月一釐米的速度和毛髮一起向前穩定位移。洗發液、染髮劑都不會輕易改變毛髮所記錄的信息。即便剃除所有頭髮,人體其他部位的毛髮如鬍鬚、腋毛等同樣會忠實記錄下主人攝入藥物的行為。
  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吸毒人員數量逐漸增多,開始讓沈敏關註這個領域的研究。她曾經手過一位女性杜冷丁濫用者,將其22釐米的長頭髮截斷分析,顯示了其一年內攝入杜冷丁的情況。發現其中一段頭髮沒有攝入藥物的表現。經過進一步瞭解發現,原來這段時間她被送進了戒毒所。數據分析與實際情況全然吻合。“簡直沒有比毛髮更不會說謊、更忠實的記錄者了!”沈敏說。
  推進案件偵破
  有一起案件,沈敏記憶猶新。一名自稱遭到迷姦的女性報案稱,她在喝下嫌疑人給的飲料後,就喪失了意識,醒來時已是翌日。因為是經過幾天遲疑之後才選擇報案,女性受害人的血液和尿液已經檢測不出任何有價值的數據。沈敏建議讓這名女性受害人過一個月再來。一個月後,沈敏從受害人新長出的頭髮中截取了一段,將1釐米的頭髮分成5段,分析檢測數據顯示,案發當天受害人攝入的飲料中含有快速安眠藥的成分。
  沈敏和她的團隊創建了單次攝取精神活性物質後毛髮中痕量目標物的鑒定技術。首次揭示了20餘種精神活性物質單次攝藥後在頭髮中的濃度—時間過程規律,建立了覆蓋頭髮目標物峰值濃度的毛髮採集方案,解決了麻醉搶劫、性犯罪案件以及醫療事故等所涉的單次攝藥後缺乏生物檢材證據的難題。其中氯胺酮、艾司唑侖、三唑侖等10餘種精神活性物質的研究成果在國際權威雜誌首發,這個項目還榮獲上海科技進步一等獎。
  不惜以身試毒
  為了得到毒品在人體中的代謝情況數據,沈敏及她的同事們曾經以身試毒,在服用甲基苯丙胺(俗稱“冰毒”)後,讓實驗人員每隔兩小時抽取血液檢測並記錄數據,尋找高峰濃度和每一階段的數據變化,為科學研究提供真實的臨床數據。
  如今,年屆花甲的沈敏所長,把更多的精力花在研究生的培養上,希望她的科研想法能在更多的方向開花結果。此時此刻,他們又向人類的“指甲”開始了無盡的探索……  (原標題:鑒毛辨毒的法醫毒物化學專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yrgvdqcjg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